兒科急症的全面解析與應對策略

兒科急症的全面解析與應對策略

兒科急症的常見種類

兒科急症是指需立即評估與處置,以避免威脅生命或留下後遺症的情況,家長及醫療人員都應熟悉常見類型。主要類型包括:

  • 呼吸道阻塞與嚴重感染(如急性哮喘發作、重度支氣管炎或上呼吸道異物堵塞);
  • 高熱合併熱性驚厥(熱性驚厥約影響2–5%兒童);
  • 嚴重脫水(常因急性胃腸炎造成);
  • 敗血症與休克(雖相對罕見,但致死率高、需緊急處置)。
    研究顯示,呼吸道疾病在兒科急診中占比甚高(多數研究估計約30–50%),因此早期識別與分流相當重要。

兒科急症的初步識別與處理方法

判斷嚴重程度可依據快速指標:呼吸頻率與努力(鼻翼扇動、吸氣凹陷)、循環狀態(皮膚回充時間、毛細血管灌注)、意識程度及血氧飽和度(SpO2)。家庭可採取的初步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暢通(側臥或頭部輕微後仰)、立即呼叫急救、若脫水則以口服補液鹽(ORS)補充輕中度脫水;發作性抽搐時避免強行按壓或塞物於口中並記錄發作時間。醫療人員依證據採行 ABC 優先、氧氣支持、吸入支氣管擴張劑與系統性類固醇(哮喘)、靜脈補液(重度脫水)、以及在疑似敗血症時儘早給予抗生素(多項指引支持「黃金一小時」原則)。針對熱性驚厥,迅速使用苯二氮平類藥物可有效控制持續性發作,並且發熱控制對預防復發幫助有限,這些建議均有臨床研究支持。

兒科急症的預防與後續照護

預防策略以疫苗接種與健康管理為核心:例如輪狀病毒疫苗已被證明能大幅降低因急性胃腸炎導致的嚴重脫水與住院(多項研究顯示住院率下降逾六成);此外,哮喘的長期控制藥物與觸發因子管理可減少急性發作與就診頻率。定期健康檢查與成長發育追蹤有助早期發現高風險兒童並降低緊急就醫需求。急症後的照護應包含出院衛教、必要的專科追蹤及復健計畫(如重症後肺功能追蹤或神經發展評估),並依最新臨床指引安排回診與疫苗補打。若家長遇到呼吸困難、持續高燒超過24小時、反覆嘔吐或意識改變等情形,應立即就醫或撥打緊急電話,及早處置能顯著改善預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